中国科学家揭示干细胞分化新机制
        中国科学家揭示干细胞分化新机制
 
        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细胞,但在分化过程中,细胞们的命运却充满了变数,有些可以正常分化,但有些中途会停止,还有的甚至变成了意料之外的癌细胞。这里面的分化机理,一直是干细胞研究领域里的不解之谜。日前,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人的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一个新机制,有望给这个不解之谜找到答案。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裴端卿和舒晓东团队,揭示干细胞分化新机制,相关结果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人体约由200万亿个细胞组成,具体表现为组织细胞与脏器特殊功能细胞。透过显微镜,人们发现两者都含有两种基本细胞类型:上皮细胞与间充质细胞。前者一般在组织器官表面,构成组织与器官的屏障;后者赋予组织器官形状及柔和性。

 

        裴端卿介绍,人类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属于上皮细胞,因此推断人体是从上皮细胞开始发育,并进一步推断出间充质细胞也是从上皮细胞发育而来。科学家们也已观察到“上皮---间充质细胞”(EMT)转换现象。
        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先提出一个设想:间充质细胞是否可以转化成上皮细胞。2010年,裴端卿团队发现用常见的间充质细胞如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可以产生类似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多能细胞,发生“间充质---上皮细胞”(MET)转换现象。

 

        接着,裴端卿团队在2013年提出“上皮---间充质---上皮细胞”顺序转换。他们发现从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同属上皮细胞的肝脏细胞时,必须经过间充质细胞的转换。
        经过4年时间,该团队证实从胚胎干细胞到肝脏细胞分化的第三天会出现典型的间充质细胞,并证明“EMT---MET”驱动多能干细胞向体细胞分化。以前人们认为体细胞重编程与干细胞分化分属不同机理体系,这项研究却为统一两者迈出一大步。
        以前因缺乏完善机理及机理机制驱动的应用研究,干细胞应用进展缓慢。裴端卿等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有望建立一种普适性的基于“EMT---MET”调控细胞命运转换的模型,为干细胞在再生医学的运用“打开---扇窗”。